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曙光期刊:28期

曙光

土地創傷與漂流木的創作

後山人稱為「大水材」的漂流木,是臺灣地區獨特的一種現象,每逢夏季颱風過後,東海岸邊留下大量的漂流木,這時老老少少會到海邊撿拾漂流木,已成為大眾生活記憶中的一部份。 隨著環境變遷,漂流木背後生成的原因,逐漸浮出諸多社會問題; 從創作的角度,漂流木的多元使用方式也呈現不同樣貌,除了傳統工藝製作,它也成為藝術工作者詮釋觀念與議題的媒材。

一.原住民與漂流木
在物質缺乏時期,木材是相當重要的生活用品,煮飯燒水皆需要。 東排灣族原住民習俗,婚聘過程中,男方會為女方家準備足夠的材薪;阿美族人則稱漂流木稱為「kasui」,從山上撿回來的木頭濕度高,燃燒起來煙霧很多,漂流木經過沖刷爆曬,燒起來煙少,煮起米飯來特別好吃。

都蘭地區阿美族人與漂流木淵源極深,曾經以漂流木撿拾多寡,視為家族的強弱象徵,撿回來的漂流木愈多,表示家族人丁旺盛,財富自然較多,社會地位也愈高。 近年來漂流木的運用,不僅在於材薪,許多原住民藝術工作者也在颱風過後,取漂流木當做創作素材,不論傳統木雕創作、手工藝或裝置藝術作品,皆有十分凸出的表現。

圖片檔案下載:曙光月刊no28期,另開新視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