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文化部指導,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辦「114年後山文學獎」得獎名單公布,三百六十餘件作品經專業複審及決審,於社會組新詩類、短篇小說類及青春組散文類、新詩類各評選出前三名與優選兩名,今年新增的社會組「兒童文學類—床邊故事」則選出前三名得獎者,共計23個獎項,預計於11月29日(六)在花蓮創意文化園區舉辦頒獎典禮。 評審團肯定本屆參賽作品的花東文化底蘊豐厚,充份展現對這片土地的觀察與關懷,創作者各自以不同的角度切入,並將個人與環境的情感交織,呈現出後山文學的獨特風貌。 短篇小說類評審委員平路老師認為作品題材多元,而且充滿在地的風土,無論都蘭山、花蓮溪,還有岬灣、部落、礁岸,或者因為這樣的在地性,文字中帶著感情,評選過程也是場愉快的閱讀經驗。鍾文音老師亦認同題材展現了多樣式與多語性,族群融合的小說更形成後山文學獎的特色之一,尤其注重原民文化的書寫與山、大海的對話,使文學獎更有生命力。夏曼•藍波安老師則期許看到更多兼具內容、創意、文字表達與深刻思維的小說創作。 新詩組評審董恕明老師表示,無論社會組或青春組的詩歌作品,在主題的取材上,能扣緊當地素材盡情發揮,傳遞後山來自人文、地景、生活,最終是美、想像和創造的獨特性和情感表達。吳當老師提到,社會組中有許多書寫土地與情感的作品:<裂隙誌>寫花蓮大地震,雖傷感,但最後有重生的希望;<那邊、這邊>寫先人對崇德付出的血汗與真情,都令人耳目一新。騷夏老師評為「東臺灣波瀾壯闊的山海融入詩的哲思」,並分析本屆作品特色是呈現抒情基調,揉合時間之流,娓娓道出地景的故事。以景寫情,在大我的脈絡下有小我心裡的迴聲。 青春組散文類評審委員廖玉蕙老師表示,這些作品展現了當代青年作者的文學自覺與生活敏感度,雖然在敘事技巧上仍有提升空間,但情感表達與意象運用方面,已顯現出相當的水準。陳宗暉老師認為,青春組的散文透過自然風土與人文美食,展現花東地區的熱情與朝氣;留住童年與青春,也留住風景與思念。楊富閔老師肯定本屆作品完成度高,文字整齊、意象精準,地方、記憶的特色顯明,更期勉年輕一代的創作者們持續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感,未來在文字之中重逢。 兒童文學類評審張友漁老師表示,本屆入圍決選的題材新穎多元,令人驚艷,也提醒創作者加強文章邏輯與科學觀念的呈現,並鼓勵創作者持續耕耘。林文寶老師則肯定參賽作品已展現相當水準,完成度相當高,不僅呈現後山豐富且獨有的人文風景,更展現耳目一新的創意與巧思。蘇懿禎老師表示,入圍作品題材新鮮,後山色彩濃厚,評審們在討論中意見相當一致,並向所有得獎者表達祝賀。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表示,後山文學獎的設立初衷,除了透過文學作品呈現花東的自然地景、族群交融與文化傳承,更希望藉提供此平臺積累更多創作能量,形塑花東文學特色。因而館方相當重視在地書寫扎根,除安排推廣講座進入高中校園,今年暑假也恢復舉辦「後山文學營」,帶年輕學子們更深入文學創作的領域。此外,本屆新增的「兒童文學類」徵件,以故事形式在孩子心中種下溫柔的種子,著力培養下一個世代的書寫和閱讀風氣,將豐富的山海文化轉譯為文學創作,將花東多面向的美好傳遞出去。 114年後山文學獎得獎名單社會組-短篇小說類第一名 〈你說三隻豬的那些事〉 蕭菀諭第二名 〈洄游〉 許庭維第三名 〈漂流樂高〉 栗光優選 〈飛舟〉 鄭委晉優選 〈那個沒用的人〉 劉哲廷社會組-新詩類第一名 〈裂隙誌--震後紀事與重生備忘錄〉 康書恩第二名 〈那邊、這邊〉 劉哲廷第三名 〈月洞哲思錄--鱸鰻的告白〉 林佳瑩優選 〈我讀母親的詩〉 林昀臻優選 〈火裡的青年—致港口部落柴燒陶的婦女〉 王珊珊社會組-兒童文學—床邊故事類第一名 〈這裡有一張舒服柔軟的床〉 黃馨平第二名 〈花紋男孩〉 楊婷雅第三名 〈彩集村的拾光男孩〉 陳利強青春組-散文類第一名 〈盛夏的邂逅〉 陳昱仁第二名 〈鄉味〉 何耀仁第三名 〈蟲鳴、濕草,樹林裡的螢火蟲和我〉 湯珉瑋優選 〈那碗湯麵裡的風〉 胡岦玞優選 〈龍捲風〉 胡珈臻青春組-新詩類第一名 〈跳進海的記憶裡〉 馬莎芮第二名 〈飛魚祭的清晨〉 周子傑第三名 〈無岸之歸〉 胡岦玞優選 〈山海搖籃〉 鍾沛璋優選 〈星星〉 何耀仁